前一段有一个回顾2013年春晚视频在B站爆火,详细分析了当年的节目内容多创新,多接地气,跟如今的春晚呈现鲜明对比。
(资料图)
遗憾的是,我对这一届春晚毫无印象,具体地说,我对2000年以后的春晚几乎都毫无印象(主要跟不怎么看也有关系)。
2000年好像是个分水岭,那一年我16岁,青春年少,无知且叛逆(现在依然如此)。
作为一个普通人家的小孩,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。
2000年初,我还在读初三,初一月考还考过年级第一的人,在初三,成绩就已经很不好看了。
我回忆不起来当时的想法,但是好像每天都是阴天。
作为中考应届生,最后一个学期显然是最紧张的。
因此,春节过完,也就意味着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。所以,2000年的春晚是我看得最认真的一届春晚,也是我认为最好看的一届春晚。
今年春节期间又重看了一遍,依然这样认为,虽然舞美和服化道没有如今绚丽,但是,在当时,那一届春晚真的是做到了创新和亲民。
那一年的春晚,没有设置贯穿全场的主持人。整场晚会共分五个章节,每个章节有一到两个人以非常灵活的方式担任主持人的角色。
第一章节(笑口常开闹今宵)开场串场的是牛群。喜剧演员特有的喜感和热络,把开场开得特别热闹。当年只有21岁的章子怡身穿一身芭比粉演出服,把春天迎了进来。
之后串场的是央视当年收视率高的节目主持人,《东方时空》的白岩松,《生活》的赵琳(现在叫赵子琪)和文青,还有《半边天》的曹颖和李小萌。现在看都是时代的眼泪。
第二章节(国盛家和万事兴)串场的是文兴宇和崔永元,以给文兴宇儿子(人形立牌是葛优)找女朋友为主题展开。诞生了“把大象装冰箱统共分几步?”的小品《钟点工》就在这个章节。这也是宋丹丹在1999年春晚后再一次跟赵本山合作。
那一年出了好多流行曲,金海心的《把耳朵叫醒》,朴树的《白桦林》,还有谢雨欣的《谁》。那个时候,依然是春晚诞生流行的年代。
第三章节(中华儿女团聚情)串场的是小燕子,她担任导游的角色给来自港澳台的演员充当向导,在各个节目之间穿针引线。那一年来到春晚的港澳台演员有黎明、温兆伦、梁咏琪、林心如等等。
黎明的《快乐2000年》很可能是特意为春晚准备的,但是看起来依然赏心悦目,用当时的话说是很前卫。
第四章节(人逢喜事精神爽)串场的是杨澜和姜昆,这对90年在《正大综艺》的搭档真的是很多人童年美好的记忆。
那个时候宋祖英还活跃在舞台上,当年她唱的《你好吗》和之前春晚的作品有很大差异,去掉了高亢的情绪,转而耳语低叹,也改写了我对民族唱法的刻板印象。
这个章节主题中的“喜事”是一场婚礼,零点将近,谢霆锋拉着董洁的手唱完了《今生共相伴》,迄今为止,这都是我脑中“金童玉女”的最佳形象。当年还有很多小朋友真的觉得他们结婚了。
第四章节居然还有谢幕,在章节中最后一个节目《举杯吧朋友》的结尾,在这个章节中扮演情侣的演员两两一对分别从两边走向舞台中央,然后一起走下舞台(串场主持人也是这么谢幕的,看起来心里就觉得暖暖的)。
第五章节没有主持人串场,其实就是例行的零点倒计时,以及赵忠祥、倪萍、朱军和周涛,完成规定的主持任务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零点钟声敲响前不是主持人站一排,为了倒计时硬说,而是濮存昕带着一个小女孩完成了一小段诗朗诵,时间上没有完全卡住,结束后没能立刻倒计时,但是却觉得异常地温馨。
这一届春晚,打破了很多套路。刚才说的没有贯穿全场的主持人是一方面,很多大众熟悉的演员都没有按套路出牌。
臧天朔坐在钢琴前,弹奏《朋友》,结果开口的是田震,臧天朔唱的却是田震的代表作《干杯朋友》;同样,韦唯不唱《爱的奉献》而是唱了一段京剧,好像还是老生。在后来的歌舞节目里,“走四方”的韩磊吹起了长号,“常回家看看”的江涛吹起了萨克斯。
这些没有正形的操作,现在看来还是很有趣,总比站得笔挺给你灌输政治宣传好得多。
不知道B站那位回顾2013年春晚的阿婆主多大年龄,反正我最喜欢的春晚停留在了我16岁那一年。
之后,我的人生里春晚就不再是必需品了。那种纯粹的热闹和欢喜也永远消失而去。
关键词:
那个时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