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钱人的称号有很多,资本家、企业家、富豪、冒险家、创新者、权贵等等。
有些称号是褒义,有些称号一听就不是什么好人。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?有人从文化角度解释,不同文化里对资本的态度不一样,比如东西方就差异很大,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差异也很大。
【资料图】
还有人从不同时代的经济制度出发,比如马克思时代,资本家的商业道德远远没有形成,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也还没有扯上关系。
还有我们可以从不同国家的体制出发,有些国家的富豪标签是剥削和垄断,有些国家的富豪标签是创新和慈善。
最近看到一个新的视角,把富豪分了个类,一种是好的富豪,他们是企业家,一种是坏的富豪,他们是寻租者。
这个视角从富豪的财富来源出发,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去理解,为什么有些富豪我们只会佩服,而有些富豪你不仅嫉妒,还仇富。
我们先说好的富豪——企业家。
一说企业家,你肯定会想起任正非、曹德旺、马云这些人,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。
你搞个什么产品,总要投入一定的资源,然后在市场上检验,如果消费者不买账,你就会失败,投入就会打水漂。
如果创新成功,那么你就创造了新价值。
即使是把苹果从中国运到美国,赚钱也需要对信息的预判,也有风险,同样的你把苹果卖出去,那么买家也是收益的——任何交易,双方都是赚的。
换句话说,你其实是创造了知识,你应该获得回报,你的商品会有利润,你的发明会有专利等等。
那么企业家的回报有多少呢?很少,比任何人想象的都少。
我们不应该只看企业家赚了多少钱,我们应该看他相对于给社会创造的财富,他拿走了多少。
举个很经典的例子,美国航运和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,把通过铁路和航运把面粉的价格降低了2.75美元,而他从生意中获得的利润是多少?是0.14美元。
范德比尔特赚钱多,并不是他太贪了,恰恰是因为他给社会创造的财富多,多到即使拿很少一部分,也有很多钱。
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威廉·诺德豪斯全面统计了二战后美国的那些富豪,那些通过颠覆式创新给社会带来财富增长的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方法,最后发现他们拿走的平均比例,只有2.2%。
也就是说,他们给社会总财富带来了100块的增长,而他们自己只拿走2块2。
剩下的97.8%,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福利。
我先现代普通人也能天天吃得起鸡蛋,也能过的比过去的皇室还要舒服,全靠他们这些人把社会总蛋糕做大。
这样的企业家,你会恨的起来呢?他们赚的钱不应该么?
当然应该!
与之相反的是另一类富豪,他们赚钱的方式不是创新,而是因为有个油田,有个矿场,有军队和武力垄断说只能我自己干。
这样的富豪,就是寻租者,寻租的背后是垄断,是零和博弈,零和博弈并不能做大社会总蛋糕,只能消耗。
每个国家寻租富豪和创新企业家都有,不同的国家比例不一样,像那些寻租富豪比例高的国家,经济活力就不足,比如俄罗斯。
创新的企业家,主要分布在科技、制造、制药、电信、零售、电子商务与娱乐业,我们其实不仇恨这些行业里的富豪,甚至我们常常把他们成为英雄。
而寻租者,往往分布在建筑、房地产、赌博、采矿、钢铁、铝、石油、天然气和其他主要设计从地下挖出资源的大宗商品部门,这些行业说白了就是只要你拥有,就不愁销路。
所以他们不是在发明创造,而是在占有。
越是设计到寻租的地方,越是充满权力和腐败,也越是缺乏创新。
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舆论里,我们更喜欢任正非这样的人,而不喜欢李嘉诚这样的人~哈哈哈哈
关键词: